有品質有故事有政策陜茶異軍突起其時已至
發布時間:2024-08-11 點擊:71
敏感的中國茶葉界人士,已明顯感覺到來自北方茶區——陜西“戰場”的硝煙漸濃。
從去年開始,由政府牽頭,陜西組團出擊,四處推介陜茶。今年更是將茶葉作為全省五大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省、市兩級財政一年投入3億元資金傾力扶持。
備受關注的省政府《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也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預計不久即可頒布實施。
一直不溫不火的陜茶能否借勢做大做強,成為富裕陜南數百萬群眾的富民產業和真正意義上的陜西農業支柱產業?近日,記者采訪了分管省領導、省農業廳和部分茶商。
“陜茶一定能做大”
“陜茶一定能做大。做好了,不僅是陜西農業支柱產業,成為全省經濟支柱產業都沒有問題。”副省長祝列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陜西現有茶園面積160萬畝,其中采摘面積108萬畝,總面積居全國第9位。茶葉總產量4.4萬噸,居全國第13位。 陜西茶區位于陜南。陜南三市所轄28個縣區,全部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陜南調研,一句“決不能讓陜南貧困代代相傳下去”,讓不少人為之動容。
決不能讓陜南貧困代代相傳。這既是全省經濟協調發展、不斷提質增效的要求,更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要想長久解決一個地方的貧困問題,最有效但卻最費時、費力的是發展產業。陜南最大的優勢是環境優勢,覆蓋面最廣、最有潛力的產業是茶葉,因而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發展茶產業作為增加陜南農民收入、提高陜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有力舉措,制定出臺了茶產業發展規劃和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把茶葉納入新一輪農民增收工程。 “在加工銷售上下點功夫,產業綜合收入比目前增加一二十倍應該沒有問題。”祝列克說,陜茶有四大優勢:出身好、歷史長、文化深、前景廣。陜茶沒有做大,很大原因是沒有在銷售和加工上下功夫。“過去七八分種植,兩三分銷售。現在要倒過來,通過加工銷售,把優勢放大上去。同時茶園又是生態很好的地方,將來休閑旅游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
2009年,《國家實施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將陜南茶區列為“長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綠茶重點區域”。 同時陜西又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有著千余年生產貢茶、官茶的歷史。
“有質量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前景。有機茶和出口茶將是陜茶發展的重點。”祝列克說,“和南方拼明前茶,把我們拼低了。我們要拼的是出身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富含硒,陜南是生產有機茶最好的地方。現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出身好保持住,把歷史長、文化深挖掘出來,把市場開拓起來。”
對于茶葉種多了會不會過剩的擔憂,祝列克說,“過不過剩在于市場競爭力。陜西蘋果也曾過剩過,年產300萬噸的時候賣不動,現在年產1000萬噸照樣賣。如果茶葉還是停留在現在的生產方式上,以現在的產品競爭力和技術水平,毫無疑問會過剩的。但是如果我們更加順應市場,把陜茶的優勢發揮好,把市場做好,以市場需求作為主要加工和種植導向,就不會過剩。”
聚合力推介陜茶
陜西發展茶產業,不僅是強省富民所需,也是形勢所逼。
農業部資料顯示,全國茶葉連續18年增產增收,茶葉種植面積連年增加,僅去年一年就增加250多萬畝。茶葉市場利益格局面臨重新劃分。
在此大背景下,陜茶若不迎頭趕上做大做強,不要說走出去,很可能連現在的偏安一隅都難以保證。其可能導致的后果是,產品市場知名度低,價格受限。反映到生產上,效益越低農民越不注重生產,生產逐步萎縮。
“陜西茶葉和蘋果一樣,都是內在品質非常好,這是茶產業能夠做大做強的基礎。現在的關鍵是要持續不斷地開拓市場,走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陜西產好茶。”省農業廳副廳長王振興說。
借鑒陜西蘋果開拓市場、以市場引領生產壯大產業的成功經驗,從去年開始,省農業廳多次組織陜西茶葉企業組團出擊,在茶葉主銷區甘肅、山東和主產區杭州、福建等地舉辦陜西茶葉推介會,并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陜西茶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出力,以推動陜茶快速、健康發展,躋身中國著名茶區、茶品牌行列。
4月19日,又借力第四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的影響力,在北京舉辦陜西茶葉推介會。搜狐、新浪、新華網、人民網等20多家一線門戶網站及北京青年報等媒體參加推介會,并大多將推介會消息在各自網站首頁置頂。央視七套、國際在線、海峽衛視就陜茶進行了專訪。陜茶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市場對生產的刺激是很厲害的。持續不斷地開拓市場——產品暢銷——價格上揚——反過來刺激生產。只要能掙到錢,農民就會把種茶當回事。”王振興認為,堅持抓三到五年時間,當茶葉總面積達到300萬畝,年產量13萬噸以上的時候,產值將超過蘋果。屆時,陜南茶區21個縣、26萬農戶、500萬茶葉生產經營者將直接受益。
政府搭臺組團出擊,取得了超乎預期的效果。省農業廳園藝推廣站站長巨海林說,“不管到哪兒,喝過陜茶的人都很認可,驚訝陜西竟然能生產出這么好的茶。從前段時間我們到茶區的調研看,今年春茶價錢好,銷售也不錯,不少地方經銷商在加工廠等著收茶葉。”
“陜茶是真正的好茶,異軍突起沒問題”
如果沒有從中牟利的把握,以擅做生意聞名的福建茶商,想必不會遠道陜西來做茶生意。但是現在,在秦巴山區的青山綠水間,茶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有不少是操著福建話的茶商。
“陜茶是真正的好茶,生產環境絕對優于全國其他產茶區,異軍突起沒問題。”5月15日,福建籍茶商、陜西天賜秦韻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俊礽對記者感慨道。
聽說陜西也產茶,2012年,在福建經營茶葉的胡俊礽帶人到陜南考察,“一看不得了,陜茶質量實在太好了,與目前的市場價格比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第二年,胡俊礽在西鄉縣投資建茶廠。
在胡俊礽看來,品質優良的陜茶沒有走出去,很大原因是營銷沒有做好。當陜西埋頭種茶的時候,別的地方已經在搶占市場了。等陜西種好了開始賣茶的時候,已經沒有市場份額,沒有品牌影響力了。
“而且陜茶太有故事了,從唐代開始,代表了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巔峰時代。”胡俊礽說,他要將自己的每款陜茶都做成有故事的茶。
在這些有實力、有遠見的企業落腳陜南前,陜西生產的基本都是綠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這些茶商們帶來了南方的紅茶、白茶、鐵觀音等加工技術,將一季采茶,變為除冬季之外的三季采茶,大大延長了茶葉采摘時間,提高了效益,豐富了品種,滿足了不同人群對茶葉的需求。
同為福建籍的紫陽縣閩秦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瑛麗,在紫陽縣經營茶葉已有十幾年時間。他的300畝標準化示范園,畝產值3萬元,是當地茶農經營的茶園畝產值的近10倍。
“我們可以采到9月20號左右,春茶做綠茶,夏秋茶做紅茶。若只采春茶的話,產值只有現在的一半。”陳瑛麗說,紫陽茶品質很好,尤其是富含硒。硒具有保健作用,在國際上提得很響。
“東北是缺硒的地方,我們準備在大慶市設立紫陽富硒茶總代理。另外尼日利亞和喀麥隆也準備進口我們的顆粒紅茶。”陳瑛麗說,自己對做大紫陽茶心中有底,只是目前茶葉總量不足。
“陜茶巨大的優勢是農殘低,這是別的地方無法比擬的。”經營茶葉30年,成功開發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茯茶的省茶葉協會會長、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紀曉明說,“這是我們最大的賣點。喝茶真正要求的,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好東西。只要能滿足這兩條,錢不是問題。”
陜茶主要種植區域在巴山北麓。紀曉明說,5月份之后來臨的巴山夜雨,使陜西夏秋茶無論產量還是質量都是最穩定的。因此用夏秋茶做的茯茶也是品質最好的。而且茯茶成本低、易貯存、產品附加值高。把賣點做出來,就可以銷售到國外。
突出綠茶,大力發展茯茶,開發紅茶等特色茶。陜西茶葉正在邁向更加注重市場和效益的多元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