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茶難一個普洱茶友的煩惱
發布時間:2025-03-12 點擊:18
最近茶價日漸升高了,部分半年前還可以買到的茶,現在可是加價了哦,所以近來尋茶可謂更加艱辛了,究此原因大概有二:
茶價貴了,以前再便宜都不會買的茶,現在卻因茶品供應失衡,讓其茶價上升,雖然陳化進了一步,但茶還是以前那個茶。記得有一款2000年的入倉茶,兩年前茶商推薦給我的時候是420港元一筒,最近索價1400港元一筒。毫無疑問,茶商需要成本、倉租、風險,而且香港經濟有起色,加價是應該的,只是3.3 倍的增幅合理嗎?況且這茶品兩年前便宜時我都不會買,為何兩年后要貴了一兩倍才買,難道真的是“瘦田沒人耕,耕開有人爭”嗎?
新茶太多,看上去消費者可以有很多選擇,實質上卻令消費者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更多選擇只是在制造更多陷阱,增加了買茶的難度。
以前只要了解幾種印級茶及認識一下不同年代的七子餅,隨隨便便都可以買到不錯的茶,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上很容易買到80年代的茶。
1995年,為了了解普洱茶,把鄧時海先生的《普洱茶》翻了又翻,鐵餅、圓茶、紅印、黃紅、廣云貢……每餅茶的模樣都是一樣的,不可摸,不可喝,沒有感受,深感學茶不易。要把茶分辨清楚已經不容易,還要理解它是干的,還是濕的,難度更高。在上世紀90年代,入倉茶充斥市場,幾乎所有見到的茶餅都白白、灰灰的。比較差的,很白的,就當濕倉;不很白的,就當干倉。但以現在的角度看來,這些茶應該歸為嚴重入倉跟中度入倉,以前茶商說的‘純干倉’應是輕度濕倉茶。但在初學普洱茶的年代,‘干凈’二字從來沒人提過。記得早年曾買到一磚有金花的茶,茶商更說你拾到寶,這些金花有藥效的,要好好珍惜……有茶商甚至說,有白霜的才是寶貝,蟲洞滿布就叫干倉茶,現在想起來真是不寒而栗。
如今信息豐富了,也透明多了,買茶難度倒比以前更高。由于普洱熱,致使普洱茶產量跳升,大量新茶推出市場,新茶品種五花八門,款款都號稱回甘足,茶韻好。但有些香港老茶商曾說,好茶菁根本不多,以前的茶制作量小,沒有生產壓力,所以選料精良、拼配也精良,即使入了倉,出倉后,茶質、茶韻仍在。但要在今天的幾百種新茶當中,挑出能夠有利陳化的茶品實在不易。
有朋友說,在紅印才幾百港元一片的時代,他把紅印當水喝。現在紅印價格暴漲至數萬元,喝不起了,又喝不慣其它普洱茶,不知怎么辦。
另一朋友,完全不懂茶,從事寶石生意,經朋友介紹,15年前買了十幾筒黃印,當開水喝。喝光后想再買,朋友說那個價錢已不能買了,那生意人覺得茶不應這么貴,結果現在喝白開水算了,因為喝不到那種優雅的口感,寧愿不喝。
從歷史看出,普洱茶就是這么光怪陸離,日后遇到好茶,就多買一兩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