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紫芽
發布時間:2025-01-16 點擊:76
一直以來,六堡茶農都采用茶果播種的有性繁殖種植茶樹,形成了群體性狀的六堡原種。六堡原種作為群體種,幾百上千年經過品種變異,個體間性狀差異較大。
很多朋友可能聽說過普洱茶的紫芽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六堡茶的紫芽茶,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依照芽葉色澤,茶農習慣把茶樹分為四種:青芽種、紅芽種、紫芽種和白苗種。這種叫法并沒有很規范的品種劃分或依據,可以理解為是六堡茶區的約定俗成。依分布來看,青芽種最多,其次是紅芽和紫芽。紅芽種和紫芽種也沒有嚴格的區分,只是紅芽種更偏向紅色,數量少于紫芽種。大多紫芽、紅芽只是在嫩葉初發時呈現紫色或紅色,一般長到三四葉后就會恢復綠色。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強調茶葉品質時寫道“陽崖陰木:紫者上,綠者次”。但現代采制茶中,卻大多不用紫芽。比如安徽省的知名綠茶太平猴魁,在原料挑揀時就有“紫芽不要”的要求,紫芽茶制成的曬青毛茶,苦澀味較重,湯色褐綠,葉底靛藍色。制成紅茶,湯烏葉暗,故傳統栽培技術理念上比較排斥紫芽茶。
這兩種見解其實并不矛盾,因為在陸羽的那個時代,制茶工藝是這樣的:“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選自《茶經三之制》)。采摘、蒸制(殺青),搗(有沒有類似揉捻),壓餅烘干,穿掛,保存。由此可見,唐代制茶,并不是新鮮品飲,而是存放飲用的。這一點和傳統工藝六堡茶的陳放非常相似。
六堡茶農一直將紫芽與青芽混采同制,并不挑揀,這樣的六堡茶經過長期儲藏后有極大的潛力。
紫芽茶自身內含物質更為豐富,花青素含量較正常芽葉高很多,其形成和積累與茶樹生長發育狀態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較強的光照和高溫能增加其含量,使茶樹芽葉呈紫紅色。花青素含量高導致茶葉剛制成時,苦澀重口。傳統六堡茶的自然陳化工藝,使得紫芽茶含量豐富的花青素茶多酚在后發酵過程中慢慢轉化,苦澀味變淡或消失,口感變得越來越醇厚,最終形成了更為豐富的層次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