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詩人筆下的太姥山茶
發布時間:2025-01-16 點擊:30
太姥綠雪芽古茶樹
詠茶詩遺存手跡
明朝詩人、學者謝肇淛《太姥山志》記載:“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長蛇嶺,居民數十家,皆以種茶樵蘇為生。白箬庵前后百畝皆茶園。”樵蘇即砍柴割草之人。他在《長溪瑣語》寫道:“環長溪百里,諸山皆產茗,白丁僧俗半衣食焉。”種茶收入是普通百姓和僧家衣食生活的一半來源。明代詩人陳仲溱在太姥山游記中寫道:“疊石庵,緇徒頗繁,然皆養蜂賣茶,雖戒律非宜,而僧貧亦藉以聚眾。”緇徒即僧人,僧人養蜂種茶賣茶雖有違佛家戒律,卻可為僧人提供基本生活來源。
據以上記載,明朝時期太姥山地區茶葉種植、生產、銷售已經是很普通,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寺院僧人都大量種茶、采茶、制茶、出售茶葉。茶葉收入成為百姓重要的經濟來源,在百姓生活中占有比較重要位置。
太姥山中的太姥洋、白箬庵、疊石庵等處有大片的茶園。
清乾隆四年福鼎第一任縣令傅維祖在清查太姥山寺產時登記:“南至疊石庵,外大茶園峰梁為界。”“舊管大茶園一片,在國興寺山西首鸚哥路下。”“本庵舊管茶園一處,坐落于太姥洋宮后峰右邊。本庵舊管茶園一片,坐落于石牛塢。”太姥山周邊多數茶園歸太姥山寺庵所有,是寺庵重要財產,也是主要經濟來源。
謝肇淛在游太姥山詩中多處描寫太姥山茶,《玉湖庵感懷》中寫道:“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歸鶴未歸。”采茶人離開茶園時,猿猴已開始出沒,說明采茶人回家時天色已暗。在春天采茶季節里,采茶百姓和僧人是非常忙碌辛苦,起早摸黑在茶園中采摘茶葉。他在《天源庵》詩中道:“借問僧家何處,采茶猶未還。”僧人都忙于采茶、制茶,寺院空無一人。《午所庵》詩:“天柱青初近,云芽綠未齊。”農歷二月,茶樹剛露出少許芽頭,還未長成綠色一片。
與謝肇淛一起游覽太姥山的詩人周千秋《游太姥山道中作》:“幾處茶園分別墅,數家茅屋自成村。”在太姥山茶園周邊建有幾處的農家茅屋,數家農家茅屋組成一個自然村落。茅屋、綠色的茶園和四周松柏、峰巒形成一道美麗的自然風景,也道出詩人對世外桃源生活的一種理想。歐應昌是謝肇淛、周千秋的詩友,得知他倆游太姥山,寫詩相送:“蜃氣青窺海,茶香綠采云。”站在太姥山頂可看到海上的海市蜃樓景觀,在太姥山中聞到綠的象天上云彩般的茶園飄出的陣陣茶香,詩人的想象充滿著對太姥山美景和太姥山茶的向往。也是和謝肇淛一起游太姥山的寧德人崔世召《玉湖庵》詩:“古木青攢漢,新芽翠點園。”玉湖庵四周古木參天,象男子漢般排列,茶樹新長出的翠綠色嫩芽,裝點著茶園。
明代太姥山茶已形成自己的茶葉品牌,產生一定影響,那就是綠雪芽茶葉。明代陸應陽《廣與記》:“福寧州太姥山出茶,名綠雪芽。”謝肇淛在博物學著作《五雜組》寫道:“閩方山、太姥、支提俱產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肯定太姥山產佳茗,又指出太姥山地區茶葉制造貯藏存在不足,影響茶葉質量和知名度。
周亮工,明未清初詩人、學者,曾任福建按察使、布政司,對福建風俗民情甚為了解,對福建茶葉更是精熟。所著《閩小記》中有閩茶曲十首,后附自注文,可視為閩茶簡史。其中第八首詩是:
“太姥聲高綠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搓。茗禪過嶺全平等,義酒應教伴義茶。”注文寫道:“綠雪芽,太姥山茶名。”至少在明未清初太姥山綠雪芽茶葉的名氣已經很大,深得各地品茗者的好評。
清乾隆年間邱古園著《太姥指掌》云:“磨石坑三里許至平岡,居民十余家,結茅為居,種園為業,園多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綠雪芽茶是也。”綠雪芽也稱“太姥白”是茶葉中最上等品。
明清時期綠雪芽茶葉制法應與現在福鼎白茶中“白毫銀針”制法相近。晾曬,自然萎凋,半發酵為主,所制得茶葉湯水甘醇舒爽,香氣清淡。
明萬歷年林祖恕游太姥山至天源庵,庵內僧人碧山被稱為“詩僧”。“具方袍相接。”“因箕坐于溪畔,取竹爐汲水,烹太姥茗啜之。”明代文人高僧品茗講究優靜高雅的環境。選擇在大自然界幽靜的山林間、溪澗畔、泉水邊,以松濤,清風相伴,體現文人雅致的情趣。這種風尚至今讓我們倍感神往,飲茶達到一種精神境界。品茗論禪,吟詩作文,盡得飲茶之趣。明清許多畫家就是以此場景為題材繪畫。
取竹爐汲水煮茗,明代文人雅士品茗,對水是很講究。謝肇淛《五雜組》言:“閩人苦山泉難得,多用雨水,其味甘,不及山泉。”田藝蘅的《煮泉小品》對泉水要求是:清、寒、甘、香四個特點。碧山上人用太姥山的山泉水烹太姥佳茗,飲后清爽甘甜,回味醇和,讓人心神舒暢。
明代廣東僉事,州人林愛民《夢游太姥》詩:“一僧辟谷可旬日,煮茗只向石底燒。”僧人辟谷修煉可十幾天不進食,只飲茶水。林祖恕《天源庵訪碧山上人》:“竹間風吹煮茗香,戶外柑橙楓柏赤。”明代詩人鄭邦祥太姥山詩:“清溪激齒松泉滑,古洞烹茶瓦鼎寒。”明代太姥山寺院飲茶還是用瓦鼎之類器皿“煮”或“烹”。謝肇淛《五雜組》言:“古時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須湯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湯投入,稍著火,即色黃而味澀,不中飲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明代廢除團餅茶,普遍使用散茶沖泡飲茶。散茶沖泡過程包括:洗器、煮水、溫壺、洗茶、置茶、注水、分茶等步聚。各地飲茶方式又有所區別,太姥山地區品茗方式經過唐宋的發展,到明清形成比較成熟的飲茶方式和茶文化,盛行于文人和寺院僧人中。
明清時期茶已溶入百姓生活中,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成為當地民風民俗的組成元素。七月初七,七夕節案桌上供品有茶、新鮮水果、五子(桂園、紅棗、茶生、桃仁、豆子),焚香祭拜,乞巧、乞子、乞美好婚姻。然后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吃水果、玩乞巧游戲。老人去逝喪禮靈座供品除飯、菜外,還要一杯茶,一盞酒。蓋新房上樑、壓樑物品中也要有茶葉,茶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