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茶:普洱茶的代表
發布時間:2024-12-23 點擊:38
什么能代表普洱茶?
我的觀點是:熟普最能代表普洱茶!
可能很多人是不會贊同我這個觀點的,畢竟目前大眾熱議,并且大量收藏的,多是生茶,而且生茶穩定清晰的多,更具性價比和未來。
因為他們擁有著源源不斷的話題,和逐漸被挖掘出來的山頭寨子,有著不同季節的差異,純料和拼配的識別,樹種和樹林的神秘,稀缺的資源;
經典的配方,超值的功效,升值的潛力,巨大的利益,香濃美味的口感等等,反正這些都能充分體現出茶的因神秘而美麗的特征。
另一些老茶呢,因為歲月的孕育和眷顧,成為了標榜身份的工具和彰顯資深茶人的底蘊。
然而,熟茶卻只有極少數的經典,更多代表的是平民化的飲品。但奇怪的是,很多幾十年的老茶,價格數10倍甚至數百倍于普通熟茶,可是口感呢,接近熟茶,甚至還不如熟茶呢,如果再算上衛生安全這一項,那是嚴重弱于熟茶的性價比的。
如何理解他們這種追求呢?不是嘲諷一句得瑟,或者錢多燒的,就可以說明的。
推動生茶熱的,是一種潮流,,是一種可怕的“人云亦云,身不由己”。或者也包含有商業目的,從迷惑到跟從,到相信,到確定,到享受,再到鄙視他人,這有點像是進入傳銷的過程。
最后發展成,看到別人不像他這么想這么做的,那就是不懂的,是外行的,簡直是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人了,普洱茶興盛的十年當中,他們冥頑不化的走在這條路上。
20世紀90年代,臺灣興起普洱茶。因其消食解膩,湯色美麗,價格低廉,產自原始叢林,里帶著神秘,加上本土茶葉有些喝膩了,于是開始好奇的體會熟普完全不同于臺灣茶的那種新感受,先是去香港各大商行庫房去找,去碼頭貨柜掏倉庫。
隨著兩岸互通,進軍云南,直奔產地收購,這中間發現很多老茶和熟茶的口感接近,并且很有趣兒,很便宜,于是,連帶著買回來,逐漸的老茶開始興起。但是,這個時候最火的仍然是熟茶。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因為各種原因吧,比如鋼模壓磚過時,大眾不喜歡,銷往西北地區,因為摻進了古樹料,當地人喝壞了肚子等等諸多雜亂的原因,退貨回來的熟茶;
就部分流落到了香港地區,而香港天氣潮濕悶熱,許多陳茶發霉變質,形成了許多怪異的氣味,但是卻被臺灣人如獲至寶,倍加珍愛。
這或許是無知,也或許是寬容和理解吧,總之熟茶在臺灣熱了起來,這期間,臺灣人相繼寫了許多關于普洱茶的書籍,市場上也出現了生茶,傳奇的88青餅也是這個時間登陸臺灣,只是很難賣。
從臺灣到香港,從香港到廣東,越來越多人發現一個新的商機出現了,臺灣人占了先機,收走了大量的積壓陳茶,廣東人去晚了,收不到什么東西,干脆就地落戶,設廠生產;
趁著云南的普通民眾,還不清楚普洱茶是什么的情況下,走馬圈地,收購當地的老茶莊老商號,開啟了普洱茶,產在云南山上,操作在廣東人手里的時代,并且延續至今……
2000年之后,開始出現了轉機,生茶逐漸開始走向舞臺中心了。
而這一時期的生茶沒有經過幾年以上的陳放,仍然不被重視。在當時茶人的心中,當年出的生茶,只算是半成品,得放上三年以上,才勉強能喝。
熟茶是從1973年到2007年間,仍然是普洱茶的主角,就在這一年,市場出現了拐彎,2007年到2008年的普洱茶災使得大量囤積熟茶的人賠了個底兒朝天,之后的幾年復蘇當中,茶商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賣生茶的,賣陳茶的,賣固定產地茶的,賠的少。
有些收購價格低的,甚至沒有受災,這些非主流的經營商們,他們的日子過得還不錯,在檢討和學習借鑒之后,大家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茶和陳茶上,開始定點專項的經營普洱茶了。
2009年開始,有的茶企,以近似承包的方式和某些山頭寨子農戶簽訂產銷合同,集中資金開始炒作。
比如,班章地區就獲得了成功,極大的刺激了各路茶企業紛紛跑馬圈地,這段曲折的歷史,已經快被遺忘了,當然也有很多茶人士,選擇性的遺忘。
熟普洱比生普洱更能代表這一茶類,熟茶在主流上代表著普洱的面目。我一直是這一觀點。
現實中發現,大多數人熱衷于探討議論生普洱,可是,實際上的市場營銷中,據統計,北方地區來說,熟普洱和生普洱是4:1的銷量。
生普洱變化多端,價格差異,涉及數十個山頭寨,產地。還有樹木到底長了多少年?料頭放哪里了?
純料和拼配等等,諸多糾纏不清的問題,很適合分辨議論,這辯論的人大多是理直氣壯,胸有成竹,但多數人是心虛的,搞不清真相到底是咋樣的。
重要的是,黑茶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溫暖腸胃,去油膩,降三高,減肥等功效。而這些年來,國內外的檢測報告里,認定具有減肥,將脂等保健因素的基本上都是以熟普洱茶做檢驗標樣來證明功效的。
整體來,生普的面目模糊不清,又因涉及到存儲,老茶等因素,難有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