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陽:茶赤葉斑病致茶園大面積“黯然失色”
發布時間:2024-10-13 點擊:87
17日上午,在經歷45公里的翻山越嶺后,在我市高級農藝師何志德家里,佐村鎮廈城村73歲茶農陳振華終于找到了10天來自己最想知道的答案。他感嘆地說:“這一趟我總算找對門了!”
茶園成葉、老葉短時間內綠意漸失,愁煞人
今年陳振華家的茶葉是5月7日采摘完的。5月10日,當天下了陣雨,他發現自家茶園茶樹的成葉和老葉從葉尖和葉緣開始逐步變成紫褐色,成枯焦狀。這一天,他發現整片茶園20%的成葉和老葉出現了這種“癥狀”。茶葉收入是陳振華家主要的經濟來源,平常他十分注重對茶葉的管理。面對這日漸惡劣的情況,陳振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種茶十多年的他第一次遇到這種難題,束手無策了。
不搞清楚原因,心里悶得慌
為了弄清原因,陳振華就此問題咨詢了我市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得到的答案是:太陽曬傷的。陳振華以前是植保員,一直喜歡鉆研,他對這個答案持了保留態度。
后來,陳振華想起30多年前曾和從事茶葉研究的何志德一起開過會,便想起可以去請教他。于是,他找到了何志德曾工作過的單位,但失望而歸。后來,他又通過多方打聽,問來了何志德家的電話號碼。
于是,17日上午,兒子陳錦峰騎著摩托車帶著父親陳振華上東陽城區求知來了,山路彎彎,經歷了一個多小時才抵達東城。而到這一天,其茶園60%的老葉和成葉都出現這種情況了。
原來是得了茶赤葉斑病,這下心里有了底
何志德看了他們帶來的樣本、詢問詳細情況后,排除了肥害、藥害、干旱等因素,并判斷出這是茶樹得了茶赤葉斑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市一些茶園曾大面積發生過此病。其癥狀主要是危害成葉和老葉,病害都由葉尖或邊緣開始發生,逐漸向里蔓延,發病初期病斑逐漸成淡褐色,以后變成赤褐色。
據了解,該病的發病過程是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中越冬,孢子器在有雨水的條件下進行傳播。此病在高溫條件下易發生,5―6月開始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9月上旬病葉脫落。而茶葉若是被曬傷,出現的狀況應是茶芽和嫩葉先受傷,且曬傷后的茶葉會自然卷曲、脫落。
應該讓更多的茶農引起注意
19日上午,年已七旬的何志德前往廈城村察看茶樹病情,記者一路跟隨。在陳振華家的茶園里,看到大量的成葉和老葉呈現焦枯狀,用手輕輕一碰,葉子便會脫落。陳振華憂心忡忡地說,他家共2畝多茶葉,分別種植在三個不同的地方,但全部都出現了這種情況。同時,他指著不遠處另一茶山說道:“那邊的情況更為嚴重!人們應該對此警惕呀!”因為,不及時加以防治,將會影響明年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影響茶農增收。令陳振華欣慰的是,他在明白茶樹病因后,也獲悉了防治病害的知識。
而后,記者將此事反映給佐村鎮主要領導,他們當即表示將會派專人去觀察茶樹病情發展趨勢,早日幫助茶農解決困難。
據何志德介紹,鑒于一些地區對百菌清、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產生一定的抗藥性,所以當前效果較好的抗病農藥是10%苯醚甲環唑粉劑(10克裝)或25%苯醚甲環唑(5克裝)1包,沖水20公斤左右進行噴霧,每畝用量4包左右。盡量在上午9時前和下午3時后噴用。其次,要加強肥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以提高茶樹本身的抗病能力。噴藥后,需間隔10天再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