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第三章:一、云南土司發明的“大鍋熬膏法”
發布時間:2024-09-26 點擊:50
《普洱茶膏》第三章: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兩種方法:一、云南土司發明的“大鍋熬膏法”。二、清朝皇宮的“壓榨制膏法”。
云南土制的普洱茶膏,即“大鍋熬膏法”是誰發明的?在什么時期發明的?目前仍是一個懸案。
我們目前所能查閱到的史料,只知道清代皇帝雍正給云南總督鄂爾泰所發的圣旨(1729年)。第一次知道清代就有“茶膏”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只能猜測,這種“大鍋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鑒中醫藥熬膏的思路形成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的中醫藥在清代已趨于成熟,并自成體系。其中大量的中藥膏狀藥物,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已經有幾十種,說明熬膏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大鍋熬膏法”是誰發明的恐怕很難有一個定論。因為它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這種技術相對中醫藥界的人而言,幾乎沒有什么門檻。只能說是那個時代一個群體嘗試的結果。
“大鍋熬膏法”的操作,極其簡單,而且對生產工具與場地要求不嚴,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茶坊,只要有鍋,有濾布就可操作,屬于只要你愿意嘗試,都會成功的方法。
根據《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考證,其整個工序如下:
①將茶及茶末放置大鍋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為止。投一次茶料,反復熬煎七次。
②將煎熬之茶湯盛于布袋中壓榨,使茶湯濾出,反復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將濾出茶湯,再置于大鍋中煎熬,茶湯上面浮上淺黃色之物,以小鍋鏟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湯煎熬成極濃茶汁時,轉盛于中鍋中煎熬,至液體呈膏狀,再易小鍋收膏,攪拌須快,此時應注意力求不嫩不老為度,其程度全憑眼力和經驗,取起一團,拉長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處。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鐵鍋,二套大鐵鍋,三套銅鍋,四套銅鍋,濾汁細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暫用鐵盒,以玻璃瓶盛裝最適合。
1950年,為支援進藏部隊需要,云南省茶葉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千克的任務,結果僅制成42市擔(一市擔為100斤)運出。這次的制作過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經試驗一市擔茶葉,可煎茶膏20~25市斤,那時省茶司每日約熬茶膏15.2市斤。
這種熬膏的方法相比中藥的熬膏要復雜了一些。仔細分析,部分提法也是錯的,估計是有意識的誤導。如提到原料中所說的“茶末”,茶末不可能熬出茶膏,茶末內含物質極少,根本熬不出“膏類”物質。凡是做過這方面實驗的人都清楚這點。甚至直到現在,很多人仍然誤以為“茶膏”就是用普洱茶的“廢料”,即不能壓茶的茶末做出來的。也有一些人聽信這種誤傳,用茶末去熬制茶膏,卻總出不來東西,不知道問題出在原料上,還以為熬膏的技術有問題。
另外是熬膏的老嫩度的提法。其實,熬膏的過程主要問題是含水量的把握,含水量大,膏稀,不能定型。含水量少,容易出焦屑(俗稱過火烤焦的意思)。不存在老、嫩之分。歷史上也沒有膏體老嫩區別標準。因為它們最終都溶于水,只要溶于水,就無法辨別它的老嫩。其實,老嫩度只是一種說法,估計是熬膏人為強調自身熬膏的技巧故弄玄虛而已,別太當真。重要的是,熬膏的質量的好壞只有一條標準,在不出現焦屑的前提下,含水量越少越好。
該文章轉載自《普洱茶膏》第三章: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兩種方法
一、云南土司發明的“大鍋熬膏法”。
二、清朝皇宮的“壓榨制膏法”。
附:蒙頓普洱茶膏品牌頻道。普洱茶膏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