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茶產業開啟“互聯網+”打造新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4-09-21 點擊:52
自古綠茶出江浙,作為綠茶主產區的浙江茶葉種植面積穩定在290余萬畝,年產17萬噸,經濟效益達到130多億元,種植面積、產值、出口量都位居全國前列。但浙江茶產業在經歷高速發展后也暴露出諸多矛盾,尤其是高端市場逐漸萎縮,茶葉產銷失衡隱憂日益突顯。在此情況下,不少茶企、茶商和茶農借助互聯網進行營銷、管控、服務,開啟茶產業“互聯網+”探索,顯示出勃勃生機和廣闊前景。
好生態好茶葉照樣愁“嫁”
到了5月上旬,浙江諸暨應店街的茶農孟葉飛家里每天還有成擔的綠茶從山上挑下來。對于綠茶來說,過了5月,基本上意味著銷售季節就結束了。即使最好的茶價格也會“一落千丈”,所以她將茶葉曬在“朋友圈”推銷。盡管孟葉飛再三強調,自家的茶是正宗高山茶、口感好,但口說無憑,在微信上賣出去的茶葉并不多。
老家在諸暨市陳宅鎮下吳村的鐘海祥比較幸運,10年前他承包了近兩千畝荒山——海拔超過800米,山勢險峻,茶樹散落在山坡上,樹齡都在百年以上,需要在樹叢里仔細辨別才能找到,這些荒山現在被納入了諸暨市“東白霧野生茶”計劃。鐘海祥可以免費使用“東白霧”商標,并在采摘、制作等環節嚴格接受農技專家手把手的指導,這些都為他的茶葉售出高價奠定了基礎。
好生態好茶葉就能賣出好價錢嗎?鐘海祥也有煩惱:如何讓別人相信他的茶葉?“人人都說自己賣的是高山有機茶,撇開‘東白霧’這個商標,光是嘴巴講講不足以服人。所以,我現在最高興人家到茶山來,眼見為實,經歷了探險一樣的上山過程,他們會相信我的茶。”但是這樣來親自體驗的畢竟是少數。
“雖然根據我家茶葉的采摘制作成本及原料品質,1500元一斤并不算高,但問題是能夠識得并買得起這個高價茶葉的人有多少呢?”鐘海祥顯得很無奈,不少荒山野生茶因為缺銷路,只能棄采,因為現在茶葉的人工成本占比近一半。
同樣都是高山茶,浙江新昌縣鏡鈴鄉外婆坑村茶農陳青忠今年則幾乎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每年茶季都有茶商等在村里,把我的茶葉全包了,基本上是采多少、要多少,到谷雨那天,我家基本上就沒有什么茶葉了。”陳青忠家說,不光是他,他們村里基本上沒有囤積茶葉的。
陳青忠認為,自家的茶葉賣得好,生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搭了“大佛龍井”的順風車。“外面的人都知道大佛龍井,很多到我們這兒收茶葉的茶商,最后都用了大佛龍井的牌子。”與新昌相比,很多地方的茶葉區域品牌的辨識度較低,盡管坐擁好生態,但茶葉銷售依然成問題。
記者在浙江多地采訪了解到,綠茶在前幾年的狂飆“炒作”之后,出現了眾多區域品牌,其中不乏生態良好、品質上乘的小品種,但是要推廣這些茶葉并非易事。而在浙江省農業廳高級農藝師羅列萬看來,現在綠茶供過于求的情況已經出現,未來綠茶推廣、銷售的環境更趨復雜,過快擴張的種植面積很可能帶來滯銷危機。
給茶葉插上“互聯網翅膀”
在“互聯網+”熱火朝天的當下,電商正在改變傳統茶商的經營版圖。大如杭州“藝福堂”,短短幾年就成為國內互聯網茶葉營銷第一品牌,小的如新昌大佛龍井淘寶店主何利江,上線不過兩三年,今年一季度就在線上成交1萬多斤綠茶,營業額150多萬元。去年一年,新昌茶市線上成交約為2.3億元。今年1至4月線上成交已達1個億,同比增長20%。
如此迅猛的電商力量,讓老牌茶廠嵊州華發的當家人尹小明也坐不住了。他說自己正在組建電商團隊,以原先的內銷部為核心招兵買馬建立電子商務公司,準備在網上主推“越鄉龍井皇帝”品牌。尹小明對茶葉的傳統生產和銷售方式可謂爐火純青,但對于互聯網,他自稱是“新兵”,打算“交給年輕人去做”。
從來不玩微信的鐘海祥,最近也開始時不時在朋友圈里曬自家的茶山生態。“希望能借朋友圈口碑傳播的效應,讓更多人認識我的茶葉。”孟葉飛也有做網絡生意的想法,但她同時又擔心:“網上競爭更激烈,茶葉店太多了,網上開店好像在大海里扔下一把鹽,找都找不到。”為了不讓自己成為“一把鹽”,她注冊了“安雞坪”商標,希望以品牌在網上“殺出一條路”。
目前,國內茶葉市場有個說法,“與其買西湖龍井,不如買大佛龍井”。這雖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大佛龍井的市場認可度。新昌農業局農林站站長孫利育說,他前不久發現apec會議上使用的茶葉竟是大佛龍井。“這說明大佛龍井品牌受到廣泛關注,其品牌成為線上營銷和市場認可的關鍵。”
記者注意到,作為一個地方品牌,“大佛龍井”幾乎是舉全縣之力、幾十年“厚積薄發”打造的品牌。特別是最近幾年,大佛龍井借助互聯網將品牌打向全國,進而帶動產業發展。在大佛龍井的帶動下,浙江多地都在開拓網上茶產業營銷模式,而長期浸淫市場的茶企、茶商業早已擁抱、運用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經銷模式,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除了互聯網還要“+”什么?
浙江紹興柯橋區平水鎮一家紡織企業的老板金曉波,三四年前迷上了茶葉,并承包了一小片茶園。“嚴格按照日本人對茶葉的標準進行有機化生產。”這些綠色無污染的私房茶贈送給朋友,極受歡迎。后來金曉波靈機一動,提議來一個關于茶葉的“私人定制”,十幾個老板“湊份子”,一共籌集了三四十萬元,用于打理茶園。
今年清明節前,這批“私人定制”的茶葉出爐了——從種植、采摘、炒制,直到包裝,在金曉波的全程監督下進行。為此,金曉波還利用紡織企業的優勢,為茶葉設計了精美的包裝,品牌定為“會稽湖”。而10多個股東儼然成了銷售代表,不但自己買,還在朋友圈推介,使客戶群滾雪球般地擴大。
“會稽湖品牌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被市場認可,依靠的就是網絡的裂變效應。”金曉波說,除此以外,質量生態、互聯網加眾籌,對產地及商標文化元素的挖掘,適合網絡銷售的個性化包裝,都是加速裂變的催化劑。
“會稽湖”只是眼下茶葉市場的一個縮影。“在傳統商業時代,成就一個知名品牌也許需要幾十年,但在網絡時代,可能就是一個創意和點子。當然,反過來講,對品牌內涵的要求也更高,必須個性化、精準化,才能與互聯網產生快速化學反應。”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分析。在浙江,已經有一批個性化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除了互聯網思維的個性化、體驗式、圈子營銷等元素,電力、農業、金融等部門服務、支持體系也要跟上步伐。在浙江新昌等地,無論再遠的村、再高的山,茶農們都可以做到在家里用電炒制茶葉,在嵊州,供電部門積極鼓勵扶持茶葉加工集聚區建設,努力開啟茶區生產“無煙低耗”模式。該生產模式不僅節能降耗、降低生產成本,還提高了茶葉質量、緩解春茶用電矛盾。
“以后茶產業的革命,一定會貫穿整條產業鏈。從源頭把控開始,文化導入、包裝營銷、平臺建設、要素支撐,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化投入,形成環環相扣的鏈條。”羅列萬說,這就需要茶產業在借助互聯網的同時,更加注重服務體系、品牌推廣、安全把控等方面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