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學茶札記(四十三)“普洱特種茶”:月光白
發布時間:2024-09-07 點擊:63
接作者上文《80后學茶札記“易武”到底有多大》。最近在一些普洱茶的知名網站或論壇上,再次看到把“月光白”歸入普洱茶的文章,美其名曰——“普洱特種茶”,如此言論必須予以嚴厲駁斥。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茶類的區分是有明顯、清晰的界限,六大茶類我們雖只熟悉一個類別之中的一個品種——普洱茶,但其他茶類也略有研究,完全一竅不通肯定是非常不靠譜的,否則就如部分茶商,自己手上的毛料或成品“被”加進了其他茶類的工藝,卻渾然不知還當做佳品,更有甚者連月光白這種與普洱茶工藝完全違背的茶都歸入普洱茶,然后把錯誤的觀念再傳遞給消費者,這是一種非常短視且不負責的行為。
普洱毛茶制程前面已經詳細說過,這里簡明扼要的提一下:采摘—萎凋—殺青—揉捻—曬青,而月光白的制程與普洱茶毫不相干,長時間的萎凋,無殺青、無揉捻最后陰干,不同茶類之間制程有很大區別,每個茶類之內不同品種制程雖會有不同,但基本遵循每個茶類的制茶原則,本是毫不相干的兩類茶,結果就因為月光白原料采用云南大葉種茶菁就被冠以“普洱特種茶”,那么照這個邏輯,我們可否這樣說,只要產自云南且原料為云南大葉種茶菁,無論采用其他任何茶類工藝做出的任何茶,都可以冠以“普洱特種茶”這個稱呼???
普洱茶的稚嫩還體現在茶商環節,目前流行的臺地茶渥黃增加甜香度,冒充古樹的方法十分流行且一部分茶商無法識別,這種工藝的流行起源自古樹茶“不苦不澀”這種荒謬至極的說法,再一次強調普洱茶采用云南大葉種茶菁,且制程中盡量保持茶內質的本來面目,這種制作方法怎么可能不苦不澀?普洱茶本為后發酵茶,品質特點都是陳化之后形成的,所謂新工藝其實就是借鑒了其他茶類的工藝而已,要么直接弄死茶葉要么不同程度的前發酵,這都與普洱茶的制茶原則相違背;“月光白”這類壓根與普洱茶不沾邊的茶,居然也被稱為普洱茶,而理由居然只因為它采用云南大葉種茶菁,真是令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