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70年,從"茶葉"到"茶業"的巨變
發布時間:2024-08-30 點擊:59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貴州茶產業恢復、穩步、快速、跨越發展的70年。 70年,貴州茶產業亮點紛呈,可圈可點;70年,貴州茶產業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憑借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為貴州百萬茶農鋪上了一條致富路,茶產業成為貴州農村百姓富、生態美的生態產業、富民產業,民生產業……
1949年,貴州茶園面積僅4萬畝,茶葉產量1325噸。
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茶產業進入恢復發展階段。現在,貴州茶園面積突破700萬畝,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
貴州已形成五大茶區和43個重點產茶縣
1950-1978
恢復發展科研與加工領跑全國
從1950年開始,貴州墾復改造原有茶園的同時,當時全國各地茶葉科研機構中技術力量最強,人才最多的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茶樹品種資源,茶樹品種生態分區等科研成果在全國不僅填補了空白,而且產生了深遠影響。
70年代,省茶科所經過多年研究的茶樹密植免耕快速高產栽培技術成為我國茶樹栽培史上的一項重大革新,因其具有成園快、產量高、品質優、省工、省肥、技術簡便等顯著優點被國家科委列為向全國重點推廣的農村實用技術,吸引了全國16個產茶省(區)1萬余人次到貴州參觀取經,并在14個省(區)大力推廣。1993年,該項研究成果榮獲聯合國科技信息促進系統(ttps)“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
這一時期,貴州茶葉科研水平不僅領先于全國,其生產的產品“黔紅”“黔綠”承擔了國家大量的出口任務,暢銷國際市場,成為國家茶葉出口重要省份和全國邊銷茶五個生產省份之一。
通過30年的不斷發展,到1978年,全省茶園面積已發展到63.16萬畝,茶葉產量達到6555噸,茶葉收購量、銷售量和出口量分別為5120.75噸、1973.7噸、2508.7噸。茶葉出口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購值的13.1%,在全省出口產品中名列第一。
1978-1992
穩步發展改革調動農民種茶積極性
1978年以來,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為主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茶積極性。依靠科學技術,大力推廣省茶科所、湄潭茶場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使全省茶葉科研與茶葉生產逐步結合起來,成為這一時期貴州茶葉發展的重要特點。
1981年4月,湄潭縣核桃壩村支部書記何殿倫在省茶科所支持下,帶領村民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種下了8000畝茶園,核桃壩村也因茶葉逐步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在全省產生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1981年7月,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指示》,調動了集體和個人發展茶業的積極性。1982年“都勻毛尖”被商業部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83年貴州茶葉開始注冊商標,當年共有2家企業注冊了商標。到1992年,全省注冊茶葉商標35個。
1989年,省茶科所選育品種“黔湄419號”“黔湄502號”被認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位列同期認定品種前2名。
1993-2005
快速發展一批茶葉主產縣脫穎而出
1993年,貴州茶葉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省政府出臺了《貴州省貧困地區“八五”區域性產業發展計劃》,茶葉作為其中的實施內容,得到了大力扶持。1993年全省茶園面積比上年增加20萬畝以上,出口額達100萬美元以上。1997年貴州省名牌戰略啟動,當年共有4個茶葉品牌獲貴州省名牌產品稱號。
省茶科所及各地技術監督部門從1998年開展了茶葉生產技術綜合標準化研究,提出了茶葉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技術標準體系基本框架,開展茶葉產品的定期監督檢驗,指導企業編制企業產品標準。
2001年,湄潭、晴隆兩縣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首批20個創建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縣,并于次年經驗收合格后確認為全國首批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生產基地縣達標單位。
2001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建設第3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余慶縣成為國家級苦丁茶標準化示范區。同年,貴州首次開展有機茶認證和啟動茶葉出口規范化扶持工作。2003年《貴州綠茶》地方標準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實施,2004年貴州首次組織茶葉企業參加廣交會、昆交會等國內展會。5家茶葉企業共7人次參加了中國貿促會和省商務廳支持并組織的國際市場考察活動。
到2004年,全省各地開始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茶葉市場和服務業建設初具規模,湄潭、正安、道真、黎平、平壩、西秀等茶葉主產縣相繼出臺了推動茶產業發展的政策,很多產品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大獎,4家茶葉企業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湄潭縣西南茶城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九批定點批發市場之一,湄江鎮建立了全省首個茶青專業批發市場,一批茶館、茶樓得到恢復和發展,南明區、貴定縣、湄潭縣先后舉辦了各類型茶文化活動。
茶事活動
到2005年,全省茶園面積發展到89.6萬畝,茶葉產量達到2.29萬噸,分別比1992年增長72.6%和1.87倍。
2006-2019
政策扶持茶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貴州茶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得益于2007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黔黨發〔2007〕6號文件《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一出臺,在全省很快掀起茶產業發展的熱潮,我省結合產綠茶的優勢,響亮地提出了“貴州綠茶·秀甲天下”的口號,其目的就是將貴州打造成“世界綠茶看中國,中國綠茶在貴州”區域名片。
自2007年開始,貴州茶產業從小到大,貴州茶品牌從弱到強,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全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僅通過短短7年的發展,在全國奠定了茶葉大省的地位。
為提升貴州茶產業提質增效,2014年,省政府出臺了黔府辦發〔2014〕19號《貴州茶產業三年提升計劃》,從基地、品牌、科技、質量安全、品牌、文化等8個方面用三年時間進行提升。
2018年,省委、省政府在總結2007年以來我省茶產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就的基礎上,審時度勢,站在當前和今后我省茶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出臺了黔黨發〔2018〕22號《關于建設茶業強省的實施意見》文件。
2017年,經過3年時間的不斷努力和申報,“貴州綠茶”通過國家農產品登記保護產品認證,成為全國省級茶葉類第一個國家級農產品登記保護產品,在全國業界引起轟動,關注度和知曉度進一步提升了貴州茶產業的地位和話語權,成為全國茶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茶園一角
在“貴州綠茶”大地標的引領下,省內各區域茶葉公用品牌快速成長,茶產業成為全省綠色生態產業、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鄉村振興重點產業,走出了一條貴州原料、貴州制造、貴州創造、貴州品牌的發展道路,統籌推進了貴州茶產業全產業鏈加速發展、實現了擴規模、提質量、增效益的良好發展態勢,可以說成就明顯。
小茶葉已成大產業。2018年,茶園面積達到700萬畝,保持全國茶園面積第一大省,成為引領我國茶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全省注冊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達到499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引進了英國聯合利華、太古、中糧、盤江、同濟堂等國內外大型企業在貴州建基地,加工廠,精制拼配中心等,加快了貴州茶葉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全省茶葉總產量36.2萬噸,總產值394億元,茶產業帶動貧困戶人口45.2萬人,脫貧人數13.7萬人。
小茶葉惠及大民生。貴州茶產業在政策的不斷推動下,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上升,不斷釋放新的發展力量,正在探索出產業扶貧下的貴州樣本。通過多年的發展,茶產業吸引了更多經營主體參與其中,惠及民生進一步凸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得到了協調發展。全省有135萬戶364萬農民種茶,茶農人均茶葉收入3400余元。
小茶葉塑造大形象。每年舉辦的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都勻毛尖(國際)茶人會、梵凈山抹茶大會、貴州茶業經濟年會等活動精彩紛呈,不僅吸引了天下客商走進貴州,還成為交流、溝通、合作發展的大平臺。
小茶葉推動大發展。中糧集團、聯合利華、英國太古集團等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經過深入考察,分別在湄潭、石阡、余慶、思南等縣建設茶園基地、簽訂產銷協議、建設廠房。大企業的知名品牌、銷售渠道、資金技術與貴州的茶資源緊密結合,有力地促進了貴州茶葉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風行天下。
小茶葉促進大流通。2017年,貴州茶葉出口創匯7700萬美元,單價比全國高出15元。2018年,因外貿原因,出口創匯6200萬美元,盡管比2017年有所減少,但單價比全國高出36元,可喜的是,2019年的出口又有較大的回暖,今年3月,僅貴州茗之天下茶業公司在摩洛哥市場就簽訂了2100萬美元,今年貴州茶葉出口有望突破1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貴州綠茶”地標產品出口比其散茶出口價格提升15%以上,市場零售價格較以前普遍提高10%以上,零售價格超過同類產品20%以上。“貴州綠茶”地標在我省茶產業發展中,成為助推產業發展,引領農戶脫貧增收的富民產業,民生產業。
小茶葉催生大產業鏈。我省茶產業在不斷發展,立足于茶,又跨越茶葉,“接二連三”效應逐步顯現,茶產業借力“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相融合,與創意產業相融合,與文化旅游相融合,與專業力量相融合,激發茶文化、茶旅游進一步釋放潛力,開發了茶多酚、茶飲料、茶食品等深加工食品,催生了加工、包裝、銷售和茶館休閑、茶藝表演等產業,實現了三產(一二三產業)交融,跨界拓展,全價利用,有力地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于貴州茶香,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